西汉名臣萧望之的仕途启示:论恃宠而骄的职场风险配资投资平台
自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,西汉著名学者萧望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。作为一代大儒,萧望之以刚正不阿的品性和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赢得后世赞誉。然而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,细究其仕途经历,特别是他两次拒绝皇帝任命的举动,却暴露出其性格中值得商榷的一面。
在历史长河中,辞官现象屡见不鲜。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五次上书辞去清闲要职,甘愿戍守边疆,这种高风亮节令人称道;但也有人因功利心过重而辞官,其动机就难免遭人非议。将这一现象投射到现代职场,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组织,几乎每个职场人都渴望晋升,但现实中常会遇到不如意的安排。比如被调任不感兴趣的岗位,或是外派至不愿前往的地区。若排除上级刻意刁难的情况,且职位待遇并未降低,多数年轻人会选择接受,毕竟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成长机会。
这种情况在知识型人才身上尤为常见。一个高学历人才的能力表现,上级通常心知肚明。当获得赏识时,领导为培养其全面能力,往往会先安排基层锻炼作为过渡。若上级未明确说明培养意图,有些人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,认为大材小用,结果错失良机。这种态度实不可取,年轻人应当正视自身不足,珍惜历练机会。
展开剩余64%更值得警惕的是另一种情况:当领导特别器重某位人才时,即便其拒绝安排,也可能获得更舒适的职位。但这容易助长恃宠而骄的心态,长远来看有害无益。人生需要磨砺,事业需要沉淀,经历困难才是完整的成长历程。
让我们聚焦西汉名臣萧望之的案例。他的两次辞官都带有恃宠而骄的意味。作为开国功臣萧何的后裔,萧望之虽家道中落,但凭借过人学识在长安求学期间崭露头角。当时正值汉宣帝初期,权臣霍光把持朝政,所有待任官员都需接受严格审查。生性耿直的萧望之厌恶这种审查制度,因而遭到压制,三年间仅获看守皇家园林的微职。
霍光去世后,萧望之终获重用。公元前67年,他借灾异进谏的独特方式赢得汉宣帝赏识,一年内连升三级至二千石高官。两年后,宣帝欲锻炼他,调任其为平原太守。这本是平级调动,但萧望之恋栈京职,上书强调自己更适合在朝献策。令人意外的是,宣帝竟允其所请,调其回京执掌少府。这是第一次抗命。
次年,宣帝为培养其出任丞相,又拟调其任左冯翊。萧望之再次推辞,借口患病。洞察其心的宣帝派重臣之子金安上前来解释,强调这是重点培养。明白圣意后,萧望之才欣然赴任。
萧望之的仕途得益于汉宣帝的知遇之恩。虽未登上相位,但最终成为托孤重臣。然而正是这种特殊恩宠埋下隐患,在汉元帝时期,他终因政敌构陷而含恨自尽。
这段历史对现代职场人深具警示意义:领导的偏爱本身易招嫉妒,若再有不服从安排的表现,即便领导不计较,也难免成为他人攻讦的把柄。因此,既不可妄自菲薄,更不可恃宠而骄,方能在职场走得更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鼎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